《血火之怒》是一個成語,泛指憤怒至極或極度惱火的狀態。這個成語源於中國的古籍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中的一個故事。故事中,春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官員名叫管仲,他是一個聰明睿智、才幹出眾的人物。某一次,管仲和公子光一起巡視邊境,遇見了一個趁火打劫的寇。公子光看見寇正打算焚燒農田,卻見管仲一點也不擔心,反而冷靜地說:“此乃血火之怒也。”
《血火之怒》是一個成語,泛指憤怒至極或極度惱火的狀態。這個成語源於中國的古籍《淮南子·人間訓》中的一個故事。
故事中,春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官員名叫管仲,他是一個聰明睿智、才幹出眾的人物。某一次,管仲和公子光(齊國君主的兒子)一起巡視邊境,遇見了一個趁火打劫的賊寇。公子光看見賊寇正打算焚燒農田,卻見管仲一點也不擔心,反而冷靜地說:“此乃血火之怒也。”意思是,這種憤怒之情不受火苗所激起,而是源自內心的憤慨。
這個故事中,管仲用“血火之怒”這個成語形容了自己的憤怒情緒,意味著他相當憤慨,但是他並不因為這種憤怒而失去冷靜和智慧。后來,“血火之怒”這個成語就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,用來形容極端的憤怒或氣憤的狀態。
在現代生活中,我們也可以用“血火之怒”這個成語來描述極度憤怒或怒火中燒的情況,例如:某人因為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而勃然大怒,周身充斥著憤慨和憤怒的情緒,這就可以用“血火之怒”來形容他的內心狀態。